5月13日至14日,以“遇見科學、預見未來”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在全國百余個院屬單位舉行。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5月13日如約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來自仙林外國語學校、力學小學、天正小學、鼓樓實小、銀城小學等100余名學生及公眾參加了開放日活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維新研究員以“雙碳”-碳中和碳達峰為題做了精彩的科普講座。自2020年我國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以來,“雙碳”的概念就時常在媒體上出現,到底什么是“雙碳”,“雙碳”與我們有什么關系?丁維新研究員圍繞公眾關注的問題介紹了“雙碳”“溫室氣體”等概念,并解答了國家為什么要提出“雙碳”目標、如何實現碳中和以及我們能做些什么。現場氣氛熱烈,小朋友們頻頻舉手提出自己心中疑問,丁維新研究員一一給與了耐心的解答。
土壤標本館里,陳冬峰館長帶領大家進行了參觀。南京土壤標本館是我國館藏豐富的集研究性收藏與科普性展出于一身的土壤標本館之一。我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型繁多,土壤資源豐富,標本館內陳列了科研人員從全國各地采集的典型土壤標本,從青藏高原到東海陸架,從北國山林到南海諸島和南極。館內還收藏有德國、俄羅斯、朝鮮、日本、荷蘭等國的部分土壤標本。館中央大幅的中國土壤類型分布及地貌沙盤以及周邊腳下布設的從南到北中國典型的土壤之路,讓小朋友們體驗了走遍中國土壤的樂趣。土壤是怎么來的?土壤里都有什么?土壤會消失嗎?小動物為什么可以住在土壤里?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工作人員和志愿者與小朋友們進行了互動。
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公眾科學日為契機,使公眾近距離感受土壤的魅力,認識到土壤的珍貴與脆弱,讓科學走進生活,讓土壤被更多人重視和保護。
公眾科學日是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大型公益科普活動,旨在展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弘揚科學精神,營造科學氛圍,厚植科學文化,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它是公眾了解中國科技進展、走進中科院的重要渠道,是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也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