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 士
李慶逵 1912-2001年,浙江寧波人,1932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1948年獲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著名土壤學家,我國土壤學和農業化學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長沙農業現代化所所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第四屆國際土壤學會副主席、國際磷酸鹽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肥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科委副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五、六、七屆代表)等職。
主要從事土壤-植物營養和施肥,紅壤基本性質、發生分類及利用研究。1937年發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后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我國土壤分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初,我國迫切需要發展橡膠生產,他接受國家任務,帶領科技人員參加橡膠宜林地考察,提出選擇北回歸線以南種植橡膠樹的土壤學依據,通過對橡膠樹生長氣候、土壤條件和有效施肥的研究,將橡膠樹栽培線推廣到北緯18-24度,為世界上熱帶北緣種植橡膠樹提供了樣板。1981年我國干膠產量達12.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這項成果1982年獲國家科委發明一等獎。
70年代初,他提出的碳酸氫銨深施技術,為氮肥的合理施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作出了貢獻。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他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土壤中磷、鉀元素的狀況和磷、鉀肥施用效應,并主持編制了中國第一幅土壤磷素分布圖。為中國磷鉀化學 肥料的發展和施用提供了依據。其中,有關磷礦粉的有效條件和合理施肥技術,生產上進行了大面積推廣,最高年份推廣面積達1000多萬噸,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所主編的《中國磷礦的農業利用》專著對中國磷礦資源的合理利用、發展磷肥品種的技術和合理施用磷肥都有參考價值。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多年研究紅壤的基礎上,主編了《中國紅壤》對中國紅壤的生成發育、基本特性、開發利用和改良措施進行了系統論述,積累了完整資料,在生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59-1980年間三次當選為江蘇省勞動模范。曾擔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土壤學報”、“土壤學進展”、“及農業現代化研究等全國性刊物編委,國際《肥料研究》雜志編委。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2名。先后主編了《中國紅壤》、《中國土壤》、《中國磷礦農業利用》、《中國水稻土》等專著,刊出論文90余篇。
趙其國 著名土壤學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武漢人,2023年1月3日于南京逝世。1953年畢業于華中農學院農學系。
1953-1963年參加云南、貴州華南橡膠及熱帶作物宜林地考察隊任隊長,1964-1968年古巴科學院從事古巴土壤研究,駐古巴專家組組長,1973-1978年 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隊隊長,1983-1995年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1986年聘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選為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分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委員會第一付主席,國際山地研究中心理事、中科院農研委主任,所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南京市科協副主席。并曾擔任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江西紅壤研究所名譽所長。
長期從事我國及世界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在熱帶土壤發生上,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征。提出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的評價方案,為制定熱作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在促進土壤科學的發展研究中,提出“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實驗室”。在長期參加南方紅壤研究基礎上,通過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對當前農業現代化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人增地減,人地矛盾,糧食安全,環境惡化,資源減退等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江蘇省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系統的建議。近幾年曾建議并參與國家“土壤質量”及“東南環境質量”等“973”研究項目,對農業與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清潔生產等重大問題均參與咨詢與研究。2008-2011年參與“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并擔任組長。近年來進行“生態高值農業”的研究,并提出了發展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與建議。
曾獲中科院竺可禎獎、國際道庫恰也夫獎、第四屆日經亞洲大獎等國際、國家及中科院獎20次,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發表專著21本,論文400余篇,先后到45個國家訪問,講學。已培養研究生近百名。
朱兆良 著名土壤農業化學家,浙江奉化人,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東青島,2022年1月30日于南京逝世。1953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
曾任國際土壤學會水稻土肥力組主席、江蘇省土壤學會理事長等職。曾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主委,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朱兆良院士多年來一直從事土壤-植物營養化學研究,尤其是對土壤氮素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詣。首次對土壤供氮能力進行了定量解析,提出了田面水中銨濃度和光照是決定氨揮發量的主要因素等觀點;明確了我國主要種稻區的稻田中氮揮發程度及其在氮肥損失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力求減少施肥后留于田面水中的氮量"的稻田氮肥合理施用原則,為改進稻田氮肥施用技術提供了依據。明確了三熟制中作物的高產對土壤養分供應速率的要求明顯高于兩熟制,指出了土壤供氮進程與雙季稻的需氮特點不相協調,明確了土壤結構是制約供氮早發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氮肥施用量,注意氮與磷、鉀和硅等養分協調施用的建議。開拓了我國土壤供氮能力與氮肥施用量推薦研究,為我國土壤氮素研究及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編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和參與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了國家、中科院和江蘇省的10項成果獎。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并榮獲1993年度陳嘉庚獎農業科學獎。
席承藩 著名土壤地理學家。1915年10月1曰出生于山西文水,2002年4月19日于南京逝世。
1939年獲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農學院碩士學位。
長期從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研究。在土壤分類、調查制圖、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綜合治理及土壤詳測制圖等領域,均進行了開創性研究,為我國土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土壤分類、詳測制圖研究中,首次制訂了土然壤基層分類與命名原則;還擬訂了全國各級分類系統。首次完成了1:100萬中國土壤圖,井主編匯總了《中國土壤》專著,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壤分類、命名體系。在華北平原土壤研究中,總結出旱澇、鹽堿、風沙、瘠薄為平原低產的主要原因,并選點整治,提出了科學治理與合理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途徑。曾主持和參加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等項國家重大研究任務。
編寫專著和圖集30本,發表論文300余篇。獲國家級、省部委級科技獎勵共12項。
于天仁 著名土壤化學家。1920年2月4日出生,2004年5月22日于南京逝世。山東省鄆城縣人。1945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學院農業化學系。長期從事水稻土和紅壤的電化學研究工作,創建并發展了我國土壤電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帶電荷的膠體對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都可發生影響,從而產生兩種懸液效應的觀點,并發現膠體對鹽橋的影響距離比一般想象者長得多。闡明了水稻土的以氧化還原過程為中心的物理化學性質。應用獨有的方法,區分了有機還原性物質的電化學特征;揭示了這些物質與無機氧化還原體系之間的反映規律;揭示了氧的消長平衡、鐵離子和錳離子的形態及各種形態間的物理化學平衡規律。這些成果使對氧化還原條件的鑒別從定性的階段發展到定量的階段,并闡明了其數量因素與強度因素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可變電荷土壤的電化學性質。從離子活度比、動電電位、離子擴散、離子電導中的頻散效應、與專性離子的競爭吸附、氫氧離子的釋放及表面性質的變化等方面證明,傳統上認為純電性吸附的一些陰離子如氯離子當有可變電荷土壤相作用時可有專性吸附發生。陽離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負吸附,這是恒電荷土壤中不可發生的。可變電荷土壤與質子之間的反應及電子之間的反應也有不同于恒電荷土壤的許多特點。這些成果豐富或修正了主要來源于對恒電荷土壤的以及的一些理論,為綜合兩類土壤的特點而成的較全面的土壤化學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立了土壤中的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為中心的土壤電化學。根據系統的研究結果,開創性地提出了以土壤中的帶電粒子(膠體電荷、離子、質子、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學表現為中心的土壤電化學研究體系,是之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這樣,使能夠將土壤中的各種化學現象、生物現象以及許多物理現象深入到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這個較微觀的基本現象去概括。
曾先后多次應邀赴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訪問講學。1989和1992年曾先后任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和美國Indlana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國際土壤學會土壤膠體表面專業委員會委員及《Biology and fertlity of Soils》雜志編委。
主編撰寫了《土壤電化學性質及其研究法》等13部專著,其中英文專著3篇,發表中英文論文180余篇,獲國家級和中科院科技成果獎10余項。
張佳寶,男,1957年生,江蘇高郵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在南京農業大學獲土壤農業化學學士學位,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土壤學碩士學位,1990年在國際水稻研究所農業工程系/菲律賓大學獲土壤物理學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土壤水循環、物質遷移轉化過程系統模擬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土壤信息快速獲取、中低產田治理與地力提升理論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重點圍繞我國13億畝中低產田治理面臨的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地力提升兩大科技問題進行突破,創建了土壤障礙因子分類消減、激發式快速培肥地力、易澇漬農田水土聯治等理論與技術體系,創新了土壤參數探測技術與設備,并作為帶頭人建立了我國農田試驗站聯網研究平臺和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著力推進土壤改良向精準對癥跨越,科技支撐國家中低產田治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為我國耕地質量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
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獲周光召農業科學家獎,2016年獲中國土壤學會獎,2018年當選國際土壤學聯合會土壤工程與技術委員會主席,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