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國 著名土壤學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武漢人,2023年1月3日于南京逝世。1953年畢業于華中農學院農學系。
1953-1963年參加云南、貴州華南橡膠及熱帶作物宜林地考察隊任隊長,1964-1968年古巴科學院從事古巴土壤研究,駐古巴專家組組長,1973-1978年 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隊隊長,1983-1995年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1986年聘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選為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分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委員會第一付主席,國際山地研究中心理事、中科院農研委主任,所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南京市科協副主席。并曾擔任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江西紅壤研究所名譽所長。
長期從事我國及世界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在熱帶土壤發生上,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征。提出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的評價方案,為制定熱作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在促進土壤科學的發展研究中,提出“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實驗室”。在長期參加南方紅壤研究基礎上,通過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對當前農業現代化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人增地減,人地矛盾,糧食安全,環境惡化,資源減退等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江蘇省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系統的建議。近幾年曾建議并參與國家“土壤質量”及“東南環境質量”等“973”研究項目,對農業與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清潔生產等重大問題均參與咨詢與研究。2008-2011年參與“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并擔任組長。近年來進行“生態高值農業”的研究,并提出了發展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與建議。
曾獲中科院竺可禎獎、國際道庫恰也夫獎、第四屆日經亞洲大獎等國際、國家及中科院獎20次,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發表專著21本,論文400余篇,先后到45個國家訪問,講學。已培養研究生近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