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isw0q"></s>
  • <u id="isw0q"><wbr id="isw0q"></wbr></u>
  • <u id="isw0q"></u>
  • <u id="isw0q"><div id="isw0q"></div></u>
  • 科學傳播

    一本把土壤寫活了的書,《寂靜的土壤》近日面世

    2015-12-10 分享到:

      導 讀

      30萬字、164幅精美照片和圖表,關于土壤,這本《寂靜的土壤》寫了什么?

      12月4至6日,中國土壤學界的盛事——中國國土壤學會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暨“土壤科學的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召開。

      在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這一天早晨,《寂靜的土壤》舉行了首發式。

      《寂靜的土壤》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龔子同、陳鴻昭、張甘霖三位著名土壤科學家共同創作,科學出版社出版。

      據本書作者之一陳鴻昭介紹,本書以自然-社會-土壤復合體為對象,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全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土壤的前世今生。

      從敘述土壤的生產功能、環境功能、生物基因庫等8大功能開始,以時間為主線,敘述土壤的起源、演化和形成歷程,展示土壤形成多樣的自然條件和復雜的自然環境。

      在距今4億年前開始出現土壤后,給地球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類帶來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終于形成今日土壤類型、空間分布格局和人地關系的特點。

      第二部分,土壤學的歷史文化。

      論述世界土壤學在歷史上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主要包括L. V. 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H. S. 湯普森和J. H. 魏的“土壤吸附-交換學說”、B. B. 道庫恰耶夫的“土壤發生學說”、H. 赫爾利格爾和惠爾法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我國幾部綜合性土壤專著和全國土壤普查;對現代經濟、社會有深刻影響的土壤環境異常與重大土壤環境事件、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湮滅到近代工業污染。

      并從土壤文化的角度,闡述在土壤學發展過程中淀積的文化內涵,如諾貝爾文學獎中的土壤情節、世界名家談土壤文化、中國的土壤文化及其在傳承道德,弘揚中華文化的價值。

      第三部分,我們的土壤夢。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揭示我國土壤資源利用現狀的特點、存在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土壤科學為我國國民經濟作新貢獻、保護土壤,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系統、提高全民土壤文化水平的新思路和舉措,這是土壤科學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一種夢想。讓土壤回歸自然,與萬物共存共榮,展示土壤的潛力和美好的未來。

      據初步從審過書稿和接觸過本書的專家學者們反饋的信息來看,有評論認為該全景式論述土壤起源演化和社會發展歷史的滄桑巨變,材料豐富、挖掘深刻,結構嚴謹、敘事生動,富有哲理、又很實際,把土壤寫活了。

      在首發式上,該書作者之一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張甘霖表示,希望出版和發行該書,能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土壤、熱愛土壤、保護土壤。

    <s id="isw0q"></s>
  • <u id="isw0q"><wbr id="isw0q"></wbr></u>
  • <u id="isw0q"></u>
  • <u id="isw0q"><div id="isw0q"></div></u>
  • 青春禁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