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isw0q"></s>
  • <u id="isw0q"><wbr id="isw0q"></wbr></u>
  • <u id="isw0q"></u>
  • <u id="isw0q"><div id="isw0q"></div></u>
  • 研究生教育

    招生簡介

    2019-11-06 分享到:
    一、所況簡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坐落于風景秀美的南京玄武湖畔,其前身為1930年創建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目前擁有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耕地保育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等10個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室及研究中心,以及封丘、鷹潭、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等3個國家級野外實驗站在內的高端科研支撐系統;此外,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中國土壤學會、全國土壤質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江蘇省土壤學會掛靠單位;主辦的學術核心期刊有《Pedosphere》(SCI收錄)、《土壤學報》和《土壤》。圖書館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特約圖書館,藏有中外文書籍和期刊25萬冊;土壤標本館保存和陳列了我國不同類型及部分其他國家的近6萬號土壤標本;土壤與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是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的國家計量認證合格單位,擁有同位素質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等離子光譜儀、有機質譜儀等各類大型儀器設備50余臺套。

    南京土壤研究所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及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3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國家優青獲得者15人等。作為中國現代土壤科學研究的發源地和研究中心,研究所一直肩負著為國家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服務的重任,凝聚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50余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00余項,已經發展成為土壤科學領域學科分支齊全,研究實力雄厚,研究手段齊備,并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國家級研究中心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乃至世界土壤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京土壤研究所為國家首批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目前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含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等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學位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碩士學位點;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專業)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點,農業(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點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3個博士后流動站。在讀研究生每年可申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及土壤所等十余項學生獎助學金。參與導師課題享受助研津貼。在讀學生配有獨享的辦公區,配備良好的電腦、網絡、空調等設備。參加醫療保險和研究所的公費醫療。自2000年以來,培養的研究生學生獲得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各類獎項300余人次,其中:4名畢業生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人提名獎),21名畢業生獲中科院和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人提名獎),15名畢業生獲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42名畢業生獲中科院院長獎(4名特別獎)等。

    二、學科簡介

    0713生態學(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

    學科概況

    我所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從事生態學研究,是國內最早開展土壤生態學和農業生態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幾十年來在生態學領域,尤其是農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和土壤生態建模、大型水利工程對長江流域土壤生態系統影響以及黃淮海平原生態農業建設、紅壤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相關成果先后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20項,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該學科集中了包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優青獲得者等優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學術研究隊伍;近年來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包括國家973項目、863重大項目、國家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研發專項等。依托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河南封丘、江西鷹潭、江蘇常熟等國家級野外觀測站以及秭歸、東臺等區域研究臺站等,并擁有大量現代分析儀器設備,為國家需求和生態環境建設培養了大量骨干人才。

    學科內涵與特色

    該學科緊跟國際生態學發展前沿,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土壤生態學、農業生態學和污染生態學為主要研究領域,依托我所的三個國家級野外臺站(河南封丘、江西鷹潭、江蘇常熟農業生態國家站),重點加強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規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宏觀生態學問題、土壤微生物生態、污染生態學、農業面源污染發生過程與控制技術、退化土壤的生態恢復等方面的研究,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持。

    近期將以土壤生態系統為重點研究對象,在微生物生態與全球變化、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調控、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與環境工程、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材料與技術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生態工程與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發,在太湖地區、滇池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修復領域,開展技術應用與示范工程的建設,逐步形成本學科的優勢,使之成為生態學領域重要的研究平臺與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1.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調控

    2.微生物生態與全球變化

    3.面源污染與生態環境工程

    4.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原理與技術

    培養對象與目標

    該學科的培養對象是: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學風嚴謹,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土壤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微生物學、化學等專業畢業生,具備的前置學科專業基礎及能力包括:較強的土壤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和化學等各方面的基礎知識,有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

    培養目標是: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堅實、寬廣的生態學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掌握生態系統研究的方法,具有獨立從事生態學研究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生態學領域或相關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同時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奉獻精神。

    0830環境科學與工程(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

    學科概況

    我所自60年代起從事環境科學研究,是國內最早開展土壤環境保護研究的單位之一,幾十年來在土壤環境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研究水平及研究成果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我所環境科學專業以土壤環境科學研究為主體,同時注重向水、大氣、生物等環境研究方面擴展和延伸,并在此基礎上著力開展環境工程研究,形成了多學科相互交叉特色鮮明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

    該學科集中了多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優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學術研究隊伍;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和重大重點項目、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依托于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和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并擁有大量現代分析儀器設備,不僅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全方位、高質量的師資保障,而且還為他們提供了開展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的平臺和基地,已培養出多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中國科學院院長獎獲得者。

    學科內涵與特色

    該學科環境科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環境污染過程與調控、土壤環境與全球變化、土壤環境生物與生態安全;環境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業面源污染與水污染控制工程、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修復工程等。其學科的特色是:厚基礎、寬專業、強技能。“厚基礎”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學、化學、生物學和地學基礎。“寬專業”要求學生了解國內外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熱點與前沿、掌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及與其交叉滲透的相鄰學科如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知識。“強技能”要求學生具有環境科學理論與污染控制技術、環境分析化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野外調查與監測技術等多項基本技能;熟悉國家有關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綜合分析和解決資源與環境領域宏觀和微觀問題的能力。

    土壤環境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來源、形態及其時空分異特征;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學過程及其相互影響機制;污染物的土壤-生物界面過程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中污染物的劑量—效應關系及其預測模型;根際中污染物遷移/轉化或固定過程及其生物效應;生物對土壤污染脅迫的生理生化響應機制及其信號傳導過程;污染土壤的生態和健康風險評估;污染土壤修復和農產品安全預警等。通過系統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土壤過程、生物效應和農產品安全與健康風險,揭示其多介質、多界面反應的分子作用機制,提升我國土壤環境科學的研究水平和國際學術影響,為我國環境保護、食物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原理和技術支撐。

    土壤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碳氮循環過程及其微生物機制、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大氣間溫室氣體(CO2、CH4、N2O)/含氮氣體(NOx、NH3)交換規律及其控制因素、土壤—水體界面活性物質的運移機制及其輸出強度,建立土壤利用方式對水體和大氣質量影響的評估模型和評價體系,發展地—水—氣界面物質交換理論,研發減緩農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和活性氮輸出的管理技術和措施;探明鹽漬土水鹽動態變化規律和次生鹽漬化形成機制,構建消減鹽分的栽培技術體系,實現土壤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

    土壤環境生物與生態安全:土壤環境生物與生態安全是土壤質量保育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科學內涵,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在不同層次系統開展土壤微生物、植物營養、環境化學和土壤生態安全研究,以達到充分認知土壤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適應與響應機制,在不同空間和時間尺度深刻理解土壤-微生物-植物界面過程的目標。該領域的研究團隊具備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土壤生態、環境微生物、植物營養學研究平臺,主要包括Zeiss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菲尼根MAT253-同位素質譜儀,菲利普場發射掃描電鏡,氣質譜聯用儀、熒光顯微鏡、原子熒光光度計、超高速離心機、土壤微生物核酸DNA/RNA提取儀、雜交爐、超高速離心機、實時熒光定量PCR等現代化土壤生物與生態安全分析儀器設備。

    農業面源污染與水污染控制工程:進一步解析農田氮磷排放規律以及面源污染物來源特征,對農村的生活污水進行控制;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同時結合地表徑流前置庫技術,進行農田面源污染的源頭控制;在陸水界面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對進入農田系統的污染物進行過程攔截,利用生態系統中微生物進行污染物的降解以及轉化,明確生態修復技術在污染去除過程中的作用;在農田采用綠色施肥技術,減輕農田面源污染,從而在保證農田作物產量的同時緩解農業施肥對農田環境產生的影響;研究稻田氮磷高效利用的機制與技術;明確農田土壤中氮素轉化、遷移與損失機理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對農田氮的排放控制減輕農田氮對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從而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污染治理工程,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水污染環境治理提供理論依據和實用技術。

    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修復工程:在“十二五”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污染場地問題將越來越受到公眾和社會的關注,場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安全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我國對于污染場地環境管理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污染場地風險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和修復技術支撐體系,目前環境主管部門迫切需要制定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污染場地評估、修復管理體系及技術標準。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污染場地甄別與地質調查;污染場地監測技術與設備;污染場地健康與水環境風險評估;地下水運動及溶質遷移數值模擬;污染場地生態修復技術與設備;污染場地綠色生態修復材料;區域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基準;污染場地環境可持續管理策略等。

    培養對象與目標

    本學科培養對象及應該具備的前置學科專業基礎、能力包括: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壤學、環境微生物學、化學、地球科學等專業畢業生,并具備較強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土壤學、生物學、化學和地球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有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

    培養目標:

    1.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學風嚴謹,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奉獻精神和健康的體魄,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具備環境保護事業賦予的高度責任感,在“知識”、“能力”、“做人”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能夠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環境保護專門人才。

    3.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扎實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科學的理論基礎,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專業知識、專門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國內外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究進展與動態,具有創造性思維,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能力,能夠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研究、教學及管理工作。

    4.學位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選題要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國家需求和科學問題,同時突出土壤環境研究的特色。

    5.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良好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能力。

    0903農業資源與環境(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

    學科概況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是我所重點發展的特色優勢學科之一,也是研究所立所之本。其科研工作主要是針對我國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土壤科學問題和國家需要,以現代土壤學為主學科,以土壤資源與管理、土壤肥力與調控、土壤環境與健康為核心研究領域,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工作:土壤圈物質循環及其與農業和環境的關系;土壤和土地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與3S技術應用;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及施肥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生態工程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技術;土壤環境污染機制與控制技術;土壤和環境退化與恢復重建的理論及生物工程技術;土壤生物多樣性及微生物工程;溶質移動與土壤鹽漬化和地下水污染的機理與調控技術;新型肥料的創制與開發;土壤和環境動態監測與預警技術體系研究等。為國家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糧食安全、環境健康、生態保護提供理論基礎、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

    學科內涵與特色

    本學科包括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專業,其中土壤學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重點學科,可招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1.土壤學:土壤學是農學、資源和環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土壤科學兼具專門性和綜合性,是從事農業、資源和環境科學研究、土地管理和環境保護等不可缺少的專門知識,在解決耕地資源保護和培育、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陸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全球變化、水體面源污染阻控與治理等當前熱點問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壤學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本色學科,也是研究所享譽國際,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國土壤學的發源地,一直引領著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方向。由我所培養的土壤學碩士和博士不僅活躍在世界各地,而且在我國的土壤科學、農學、資源學和環境科學研究和教學中,以及在各級農業、環境、土地管理等相關部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土壤學專業的研究方向包括:土壤資源與利用管理、土壤物理、土壤化學、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和土壤環境保護等。主要研究土壤發生分類與分異規律、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土壤結構與形成、耕作特性、土壤可蝕性、土壤水文、土壤物質遷移過程與循環規律;土壤物質組成及其形態轉化、有毒有害成分識別與遷移轉化過程、有毒有害物質消減原理和方法;土壤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物質的生物化學轉化、土壤有機物質組成結構與功能;土壤養分高效利用與管理、土壤分析方法等。

    2.植物營養學: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植物-肥料-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從事農業和環境科學研究、肥料生產管理等不可或缺的專門知識,在解決耕地保育與培肥、土壤養分管理與合理施肥、農業高產高效與環境協調發展、湖泊河流水體面源污染防止和治理等當前熱點問題和肥料行業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土壤-作物營養與施肥、植物營養生理生化與分子遺傳、植物營養與生態環境、新型肥料創制與應用、植物營養與農產品品質等。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養分和肥料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交換和循環;根際微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轉化、交換及其生物調控;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土壤養分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植物適應土壤不良環境的生理生化機制和分子基礎;養分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循環過程,土壤養分向水體和大氣環境中遷移轉化規律;新型控釋肥料的研制研究;特種經濟作物和優質農產品生產的施肥技術。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施肥理論和技術,同時推動植物營養學科的深入發展。

    3.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專業是我所自主設立的二級學科,是土壤科學研究的豐富和拓展。它以土壤學為基礎,利用遙感和信息技術,從事土壤(土地)資源信息的獲取、分析、表征和管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土地)資源與遙感信息、土壤數字化制圖、資源環境數字化管理、土壤質量遙感動態監測、精準農業、流域生態過程與模擬、城市化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態效應和土壤(土地)資源的時空演變與評價等。最新科研成果有:建設了中國土壤信息系統(SISChina),其中包括中國1:1400萬~1:5萬多尺度土壤空間數據庫和土壤屬性數據庫,作為國內外網絡平臺數據,在國際國內已廣泛使用;建成了1:25萬土壤—地體數字化數據庫(SOTER),開展相關土地評價應用;在國內率先開展多尺度數字土壤制圖研究,并參與全球合作。在土壤資源信息系統、土壤參比、數字土壤制圖以及土壤遙感等領域取得了公認的顯著進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①土壤信息系統;②資源遙感;③資源評價與利用。

    培養對象與目標

    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使培養對象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學風嚴謹,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本學科上必須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英語);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在本領域的科學或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本學科培養對象應該具備的前置學科專業基礎及能力包括: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計算機軟件、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地圖學、化學、生物學、數學、地球科學等專業知識,并具有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

    070503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招收碩士研究生)

    學科概況

    我所自1980年以來,不斷加強現代地圖學與地理遙感信息系統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使之成為本所基本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手段。該學科及其相關科研人員采用先進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土壤資源數字化表征過程中的若干理論問題和方法,并針對現代土壤制圖趨勢,發展了基于土壤發生發育規律的數字土壤制圖原理及方法,提出了數字制圖空間推理模型的不確定性評估方法,揭示了土壤樣點布置模式及密度對土壤屬性空間變異及點面拓展的影響,集成了多尺度中國土壤數據庫,并在國內外100多個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針對土壤參比的世界性難題,提出了土壤參比研究新方法,建成了多尺度中國土壤參比基準。此外,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確立了中國土壤有機碳庫參照值基準,明確了土壤碳氮磷區域空間分異及其影響因素、土壤碳庫估算研究的尺度效應及不確定性。先后主持和承擔了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基礎性工作專項和支撐計劃項目、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項目、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和歐盟重大合作項目等10余項。在國內率先開展多尺度數字土壤制圖研究,參與全球數字土壤制圖計劃(GlobalSoilMa.net)并負責其亞洲中心。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和省部級一、二、三等科技獎等5項。率先建成了中國1:1400萬~1:5萬多尺度土壤空間數據庫和土壤屬性數據庫,開發了中國土壤參比在線查詢系統(www.cn-law.org/sischina)、中國土壤信息查詢系統(www.cn-law.org/soilrf)和中國土壤數據庫(http://www.soil.csdb.cn/)。作為中國土壤資源的基礎平臺數據,它們在國際國內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該專業有一支以年輕學術帶頭人為主,老、中、青結合,學科較齊全、結構合理、研究能力強的科研與教學隊伍,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SCI論文近100篇。配備有高性能工作站/服務器,大幅面掃描儀,亞米級GPS,ASD高光譜儀,探地雷達等儀器設備,以及常用的GIS、遙感圖象處理及其它各種專業軟件,具備地圖學及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需的軟硬件設施。

    學科內涵與特色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基于現代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GIS)及空間分析、數學建模等理論,針對土壤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和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開展了數字土壤制圖,中國土壤信息系統,中國土壤參比與查詢系統,土壤質量時空表達與模擬,土壤質量定量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資源數字化管理、土壤(土地)資源質量GIS建模與評價、多尺度土壤定量遙感分析、資源環境與信息技術等。主要涉及數字化土壤制圖、土壤數據庫及中國土壤信息系統(WebGIS)、空間數據的尺度效應與質量評價、土壤性質數據時空模擬及不確定性評估等。在土壤與土地資源研究過程中,不但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數據、資料和研究成果,而且為拓展新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后將主要開展土壤信息快速獲取與功能的定量化表征,區域多尺度土壤屬性的主控因素,發展基于3S技術和專家系統的數字土壤制圖方法,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的模擬估算方法及不同農藝管理措施下的固碳潛力估算的方法認證等方面研究工作。

    培養對象與目標

    本專業培養對象應具備的前置學科專業基礎主要包括數學、地理學、地圖學、遙感原理與應用等,具備的能力應包括計算機制圖、遙感圖象處理以及與之相關的計算機軟件的應用等。

    本專業遵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培養方向,全面注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業務素質的提高,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成為既具有較強的科研業務能力,又具備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科研道德的合格人才。

    學生通過直接參與科研項目申請、設計、執行和總結的全過程,奠定扎實的科研基礎;通過導師指導學生自主選題,系統設計研究方案和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組織學術小組討論,開題報告、中期評估報告和畢業論文答辯報告,訓練學生對科技論文初稿審閱、討論及相互學習的能力;通過準備報告、總結匯報,以提高學生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和科研綜合能力。從而達到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數理、地學基礎,具有較強的地圖學與GIS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綜合應用與集成的能力,能夠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培養目標。

    090707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招收碩士研究生)

    學科概況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一直是我所土壤退化研究領域中重要的學科方向之一。從土壤學的角度研究土壤侵蝕發生機理與過程、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等,是我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優勢。特別是在南方紅壤丘陵區,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一些研究成果被水利部采納,并成為水土保持國家規范與標準的主要依據。隨著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國家土壤資源合理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資源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為己任;同時推動土壤研究所在我國土壤科學發展中的持續引領作用,實現現代土壤學理論的創新跨越,加快土壤研究所的國際化進程,使其成為國際上公認的一流土壤科學研究中心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本著這一宗旨和目標,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的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其中,承擔著國家、地方和國際合作等項目,在小流域物質遷移及其模擬、土壤侵蝕演變及其阻控因素、土壤可蝕性、水土流失與碳循環、農業面源污染、土壤侵蝕監測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在應用上,形成了一整套低丘紅壤綜合開發利用及退化紅壤恢復重建模式及配套技術體系,其中“中國紅壤退化機制與防治”研究獲得了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完成了全國1:10萬土壤侵蝕數據庫建設;制作了1:50萬全國土壤可蝕性因子分布圖,是迄今為止全國尺度土壤可蝕性因子分布圖中比例尺最大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已經通過了鑒定驗收。同時參與組織了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負責南方8省的考察任務,這將為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第一手科學依據。

    在科研環境方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三個國家級野外臺站和CERN站,其中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我所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研究的野外科研基地之一,是國家紅壤工程改良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之一,為研究人員和青年人的成長創造了很好的研究平臺和科研基地,并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

    多年來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方向上培養了一批水土保持人才,正在為我國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同時該研究團隊與國際著名的科研單位有著良好合作關系,與美國、德國、俄羅斯有關大學均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學科內涵與特色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作為多學科綜合和交叉性學科,其主要任務是為解決我國對水土資源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提出關鍵理論與技術。在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安全和水土資源開發與保護等方面有著寬廣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方向1:土壤侵蝕發生機理,主要研究土壤侵蝕的發生機理、時空分布、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包括土壤可蝕性的物理描述與表征;土壤侵蝕動態監測,包括坡面、小流域、區域和國家等不同尺度上的水土流失監測預測等。

    方向2:土壤侵蝕環境效應,主要研究水土保持各項技術措施空間配置的原理、方法以及相互作用機理,包括水土保持基礎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評價體系等;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理論與技術、土壤侵蝕的環境效應及其對區域和全球環境影響的評價等。

    培養對象與目標

    本專業是一門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力、水文、氣象、生態環境、全球變化等多學科的交叉邊緣學科。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具備土壤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專門知識,能在國家水利、農業、環境等相關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高級人才。通過學習,能了解該專業現代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水平,具備從事該專業科學研究、教學或技術實施的獨立工作能力,具有較好的外語聽說和科學論文寫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

     

    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領域

    085700資源與環境(全日制工程碩士)

    專業特色與主要研究內容:主要針對當今我國土壤及場地污染、農業水及地下水環境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問題,運用過程工程學原理和模擬技術手段,開展重金屬、營養鹽、農藥、肽酸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抗生素等污染農田土壤的修復工程,冶煉、化工、石化、農藥類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工程,污水、污泥、生物質廢棄物的清潔工程與資源化利用,土壤環境監測與風險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實現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風險管理和低碳農業環境提供技術、裝備和工程示范,促進環境科學和環境修復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土壤污染模擬與控制工程;(2)工業場地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與工程;(3)面源污染與水環境污染控制工程;(4)固體廢物資源化與清潔生產;(5)土壤環境監測與風險管理。要求學生了解國內外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前沿,掌握環境科學、環境技術、環境工程、環境管理、環境土壤學等專業基礎知識。

    095132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全日制農業碩士)

    培養目標:農業碩士與相應學科的農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目標是為我國各級政府農業推廣部門、職業教育院校、應用型研究院所和涉農企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技術的研發、轉化、應用、推廣和相關項目的實施與管理方面的研究。我所目前招生的領域是農業資源利用,主要針對土壤、養分、水分資源的高效利用、新型肥料研制、農業廢棄物循環轉化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研發新一代技術,構建推廣應用模式。

    專業特色和招生方向:我所在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相應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國家級工程實驗室、野外臺站和中試基地為應用技術的研發和轉化、示范和推廣提供了平臺。特別在中低產田治理、鹽堿土改良、水分養分精準管理、新型肥料創制、秸稈和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農田面源污染控制、廠礦區復墾、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等方面的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項目管理與實施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其中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治理技術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推動了全國各級政府成立農業資源綜合開發辦公室(局),促進了農業資源利用技術的進步和推廣。目前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土壤障礙因子消減技術與中低產田治理;(2)水分養分精準管理技術與示范推廣;(3)新型肥料創制技術與新產品推廣;(4)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技術與示范推廣;(5)農業資源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更新于2022年1月)

     

    地 址: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71號 郵 編:210008

    傳 真:025-86881000 網 址:www.cn-law.org

    單 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部 郵 箱:yjsb@issas.ac.cn

    聯系電話:025-86881510

     

    <s id="isw0q"></s>
  • <u id="isw0q"><wbr id="isw0q"></wbr></u>
  • <u id="isw0q"></u>
  • <u id="isw0q"><div id="isw0q"></div></u>
  • 青春禁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