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isw0q"></s>
  • <u id="isw0q"><wbr id="isw0q"></wbr></u>
  • <u id="isw0q"></u>
  • <u id="isw0q"><div id="isw0q"></div></u>
  • 新聞動態

    “南土所星”命名發布儀式在世界土壤日舉行

    2021-12-06 分享到:

    為慶祝第八個世界土壤日的到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和江蘇省土壤學會共同舉辦了世界土壤日慶祝活動, 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命名的“南土所星”(ISSCAS)命名發布儀式在12月5日隆重舉行。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吳雪峰副臺長、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研究員等嘉賓出席命名發布儀式,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數百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線下活動。慶祝活動由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顏曉元研究員主持,活動全程線上直播。

    紫金山天文臺吳雪峰副臺長宣讀了“南土所星”命名公報和證書,他宣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530721號的小行星正式譽名為“南土所星”,刊布于世,永載史冊。他表示,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臺同處金陵,一方扎根大地,發掘無限生機;一方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奧秘。他代表紫金山天文臺的領導祝愿滿載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光輝業績的“南土所星”永遠閃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趙海斌主任介紹了“南土所星”基本情況。該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51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3.72年。

    吳雪峰副臺長宣讀“南土所星”命名公報和證書

    趙海斌主任介紹“南土所星”基本情況

    儀式嘉賓為研究所頒發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星照片及軟件光盤,并同沈仁芳所長、張佳寶院士共同為“南土所星”銅牌揭幕。

    “南土所星”揭幕

     

    頒發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

    沈仁芳所長在致辭中向所有參與“南土所星”發現和命名的科學家們表示崇高敬意,向紫金山天文臺以及專家領導給予南京土壤所的盛大榮耀表示衷心感謝。“南土所星”的順利命名,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土壤所和土壤所人科學精神和科學成就的高度肯定,他強調,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是首個擁有小行星命名的土壤學研究機構,“南土所星”的命名是對全體土壤所人和土壤科研工作者以極大的鼓舞。面向未來,研究所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要求,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建設美麗中國等重大戰略需求,在繼續植根祖國大地的同時,仰望星空,向“南土所星”表征的土壤科學的深度和廣度挺進,聚焦科技創新主責主業,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沈仁芳所長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致辭

    “南土所星”的命名發布是今年世界土壤日的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國際土壤聯合會主席Laura Bertha Reyes Sanchez與會場連線,送上了來自大洋彼岸的祝福,她還專門為活動錄制了視頻,祝賀世界土壤日慶祝活動和“南土所星”的命名發布儀式。

    國際土壤聯合會主席Laura Bertha Reyes Sanchez與會場連線并致辭

    張佳寶院士在致辭中強調,土壤是自然系統的重要組成,也是人類福祉的重要貢獻者。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土壤健康對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進行合理的、可持續的土壤資源管理,做到守護土地、珍愛土壤!當今世界,人口在增長,城市在擴張,氣候在變化,我們迫切需要健康的土壤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支撐。在世界土壤日之際,呼吁全球公眾更多關注影響土壤健康的緊迫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護土壤安全。

      張佳寶院士致辭

    在隨后舉行的世界土壤日學術交流活動中,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松研究員結合今年世界土壤日主題,作了題為“鹽堿地治理利用與土壤鹽漬化防控研究的進展與展望”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國內外在鹽漬化防治和鹽漬土利用方面的研究進展和近年來在鹽堿地生態治理與鹽堿農田氮磷養分增效方面的研究進展。他建議要注重解決土壤-水體-生物體系的水鹽過程及其精細調控機制、土壤鹽漬化與區域生態的互作與協調機制等科學問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重視耐鹽堿作物種植在鹽堿地開發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耐鹽堿植物的適生種植來開發利用鹽堿地的技術,結合鹽堿地生態治理等綜合技術的應用,更好地支撐糧食產能的提升和耕地保護。

    南京土壤研究所顏曉元研究員作了題為“‘雙碳’背景下的農業與碳中和”的學術報告。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與者與被影響者,聚焦土地可持續利用和管理、發掘土壤碳庫減排增匯潛力,對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顏曉元研究員報告中提出“農業是重要、穩定的碳排放源,隨著清潔能源替代,其比例將增加。常規措施具有比較大的固碳減排潛力,但不足以完全實現碳中和,常規措施+生物炭+能源捕獲模式有實現凈零排放的潛力”。

    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松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南京土壤研究所顏曉元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s id="isw0q"></s>
  • <u id="isw0q"><wbr id="isw0q"></wbr></u>
  • <u id="isw0q"></u>
  • <u id="isw0q"><div id="isw0q"></div></u>
  • 青春禁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