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婷:
對泥土的堅守結出科研碩果
“土壤是我們最熟悉的,但也可以說是最陌生的。做農業相關的土壤學研究,種地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我們很多老師、學生都是種田高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梁玉婷說,到了農時就得下地,工作安排跟著農作物生長周期走。她的辦公室門后掛著20多張工作證,背包出差是常態。
土壤中生活著大量微生物,“地上的農作物能否長得好、長得壯,取決于地下土壤有多肥,這與其中的微生物情況密不可分。”梁玉婷說,要想利用這些生物資源,必須先找到并認識它們。除了借助實驗室里的各種儀器設備,還必須要走進田間地頭,才能更好地研究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河南封丘、江蘇常熟和江西鷹潭等地設有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梁玉婷主要在鷹潭開展紅壤的地力提升和養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實驗田種水稻和玉米,需要在作物的不同生長周期采集土壤樣品。每次出發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實驗準備,設計實驗方案,做好土壤樣品的田間預處理和實驗室分析。農作物生長講究時令,一次田間實驗失敗可能就意味著一年“白忙”了。不過,梁玉婷表示,失敗是科研工作的常態,但“每一次的失敗都是為下一次的前進積攢經驗”。
在梁玉婷看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專注和執著最美。河南封丘縣盛水源村的“梅花井”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這是土壤學家熊毅院士當年為治理鹽堿地修建的。“老一輩科學家扎根田間地頭、默默付出,用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踐技能,發現和解決問題。基礎研究很難在短期內出成果,但始終有這樣一群人在努力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她覺得這種堅守最值得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