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獻
1、為什么要寫?
2013年,龔子同先生在主編的幾本專著出齊后,找我們商量寫一本土壤科普讀物,以償還積壓在心中多年的心愿。無論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或是在第一線的業務骨干,要寫此書都是一種挑戰。然而作為我國土壤科學發源地和研究中心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一員,既有責任,又有基礎、條件和優勢,為提高全民族土壤文化水平作貢獻。我們長期與農民打交道,了解農民喜、怒、哀、樂和“三農”情況,又諳熟中國文化傳統,對文學、詩歌都有興趣。但忙于自身科研任務,往往多從技術層面對待土壤,較少從人文層面理解土壤。常年奔走于田間地頭或埋頭做實驗,寫論文,有不少對土壤的認識、反思和感悟該說的沒說,該寫的沒寫,更少向中小學生和公眾作科普宣傳。在分析大時代背景和個人特性后,我們覺得現在寫這本書正當其時。早幾年,沒這么豐富的資料和認識,更沒有寫書的氛圍。再晚幾年,年老體弱已寫不動。加之現在有活躍在第一線的張甘霖同志及其研究生的合作。他們充滿活力和激情,對新生事物敏銳,接受快。有他們參與增添了本書的時代色彩。于是決定寫,盡力為之。
2、寫什么內容?
科普讀物寫什么內容和寫作深度頗具挑戰性。現在年輕的讀者與前輩人那個時代不同,渴望獲得更多的土壤及生態與環境方面的知識。我們從“土壤是地球的皮膚”的視角,解讀土壤是人類和地球上的生命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講述土壤是地球的皮膚,土壤是一個歷史自然體,土壤是五大圈層的紐帶,土壤的功能無處不在。世界各國都有“土壤”一詞和流傳千古的土壤神話和文學。19世紀世界土壤學4大成就、土壤環境異常與土壤環境事件等。在此基礎上著重剖析中國土壤類型和資源、20世紀土壤學的成就。源遠流長的中國土壤文化、中國土壤利用面臨的挑戰和我們的土壤夢。讓年輕的讀者了解土壤是糧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安全的物質基礎,領會土壤的美麗和價值,知道需要倍加保護這一重要卻被忽視的資源。
3、怎么寫?
這本書內容涵蓋面廣,時空跨度大。最大的難點是全書的結構。經反復推敲,找到一個“三面一線”的新思路,使土壤科學與民族文化和鄉土歷史完美契合。“一面”是把前3章結合起來,從土壤的載體地球誕生說起到當代的全過程,叫土壤的前世今生。講述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發展歷程,說明土壤無論在地質時期地球上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人類進化,還是在人類社會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二面”是包括4-7章,叫土壤的歷史文化。講述土壤學歷史上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及其在土壤學發展過程中淀積的文化內涵,說明構成中華文明獨特標志的土壤文化的魅力,及其在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素質的價值。“三面”是包括8-10章,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土壤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必須從理念、文化、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從根本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表達了土壤工作者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的夢想。“一線”是把“三面”與國家根脈、國家靈魂(國魂或文脈)和中國夢聯系起來,作為貫穿全書的主線,其它相關故事作為脈絡。歷史是需要一個鏡像的,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就是土壤。土壤這面鏡子照出了地球上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演變歷史,也照出了中華民族走過的燦爛歷史。所以土壤不僅是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長期記錄者,也是一種記憶。在中國封建社會土壤被視為帝王統一天下的吉兆,象征著政權和國家。當今中國人民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土壤(土地)和領海視為國家根脈。同時土壤文化和土壤夢也視為國魂和中國夢。這3個詞轉換為理念、文化、夢想就是《寂靜的土壤》這本科普讀物的關鍵詞。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寫作的第二個難點是資料龐雜,要從大量資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千頭萬緒,難度著實不小。如有關史料、數據的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涉及相關學科問題的詳略程度如何把握,老照片清晰度低怎樣修正,還有資料、照片的知識產權問題,都需要選一個客觀的視角、慎重處理。一本書要寫得好,就得花時間,下功夫。本書從初稿寫出后到第4次印刷,修改、補遺不下10多次。
4、起個什么書名?
書的名稱也很重要。一個響亮、意蘊深遠的書名,能夠吸引人眼球,打動讀者。本書定名《寂靜的土壤》,有3個理由:一是緣于土壤人難解的土壤情結和對土壤的深厚感情。二是寓意土壤母親樸實無華,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她的一切,千萬年永不停息,讓人看到平凡的土壤并不平凡。三是長期以來,作為農業生產根基的土壤并不被人重視,所以用“寂靜”比喻土壤處于“萬馬齊諳究可哀”的悲涼境況。這個書名看似仿效美國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其實不然,里面別有深意。20世紀60年代西方工業國家普遍面臨嚴重環境污染。海洋生物學家卡遜收集殺蟲劑危害環境的大量證據,在其著作中鞭撻人們污染環境的作為,倡導“生物控制”,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被譽為環境保護的先行者。而我國3位土壤學者合著的《寂靜的土壤》,從涉及的廣度和深度來看,要深刻、厚重得多。它涉及的不僅僅是土壤本身的重大問題,還包括全球變化中人類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呼吁人們早日回歸人與自然和土壤共存共榮“天人合一”的大環境,發出愛土、護土的時代最強音。不同年代、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結論殊途同歸,理念默契,書名相似,折射出回歸自然理念是一個大趨勢。在寂靜的春天或是寂靜的土壤上面是喧囂的塵世,在寂靜與喧囂激烈的沖突中,寂靜的春天或寂靜的土壤不可能再寂靜,她們也會發出吶喊。兩本書的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和構思的故事為寂靜的春天或土壤代言,警示地球災難的降臨,呼喚人類良知的回歸,都是在傳播正能量。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地址:中國江蘇南京市北京東路71號 郵編:210008
電話:025-86881114 傳真:025-86881000 Mail:iss@issas.ac.cn